喆安宏观趋势月报|社融信贷超预期上行 整体经济呈修复态势
1.2022年全年GDP增速3%,经济大盘平稳运行
1.1 主要数据
2022年国内生产总值121.02万亿元,按不变价格计算,比去年增长3.0%。其中第一产业总值8.83万亿元,同比增长4.1%;第二产业增加值48.32万亿元,增长3.8%;第三产业增加值63.87万亿元,增长2.3%。
1.2多项数据均有提高,消费贡献度有所下降
2022年,我国加大宏观调控的力度,有效应对国际形势、国内疫情、高温干旱等多重超预期因素的冲击,宏观经济大盘总体稳定,高质量发展取得新的成效,民生保障持续加强,经济社会大局保持稳定。
从人均水平来看,2022年我国人均GDP达到了85698元,比上年实际增长3%。按年平均汇率折算,达到12741美元,连续两年保持在1.2万美元以上。经济总量和人均水平持续提高,意味着我国的综合国力、社会生产力、国际影响力、人民生活水平进一步提升。
消费对中国GDP增长的贡献仅为1个百分点,而过去三年该项数值的平均值为3个百分点。2022年,由于收入增长速度较慢,且大环境存在不确定性,中国家庭把更多的钱储蓄起来,减少了消费。投资对GDP增长的贡献为1.5个百分点,大致与往年的数据相同。2022年的投资主要是由国家主导的。净出口对于GDP增长的贡献在2022年降至0.5个百分点,约是过去三年平均水平的一半。此外,净出口的贡献在2022年第四季度下跌的比较多。
展望2023年,随着疫情防控转入新阶段,各项政策不断落实落细,生产生活秩序有望加快恢复,经济增长内生动力将不断积聚增强。在“稳重求进”的政策基调下,可对市场抱以更大期待。
展开全文
2. 1月CPI同比涨幅扩大,重回“2”时代
2.1 主要数据
1月份CPI 同比上涨2.1%,环比上涨0.8%。其中食品价格同比上涨6.2%,环比上涨2.8%;非食品价格同比上涨1.2%,环比上涨0.3%;消费品价格同比上涨2.8%,环比上涨0.7%;服务价格同比上涨1%,环比上涨0.8%。
2.2 食品价格同比走高,旅游、文娱消费大幅增加
1月份,受春节效应和疫情防控政策优化调整等因素影响,居民消费价格有所上涨,CPI同比涨幅比上月扩大0.3个百分点。
具体来看,食品价格同比上涨6.2%,涨幅比上月扩大1.4个百分点。食品中,鲜菌、鲜果和鲜菜价格分别上涨15.9%、13.1%和6.7%;猪肉价格上涨11.8%,涨幅比上月回落10.4个百分点;鸡蛋、禽肉类和水产品价格分别上涨8.6%、8%和4.8%;粮食和食用油价格分别上涨2.7%和6.5%。不过,猪肉价格受到生猪供给持续增加的影响则继续下降且降幅加大,1月份猪肉价格降幅达到10.8%。
非食品价格同比上涨1.2%,涨幅比上月扩大0.1个百分点。非食品中,服务价格上涨1%,涨幅比上月扩大0.4个百分点;能源价格上涨3%,涨幅比上月回落2.2个百分点,其中汽油、柴油和液化石油气价格分别上涨5.5%、5.9%和4.9%,涨幅均有回落。
随着疫情防控政策优化调整,国内出行和文娱消费需求大幅增加,1月份国内飞机票价格涨幅超过20%,交通工具租赁费、电影及演出票涨幅也都超过10%,旅游价格上涨9.3%。另外,受节前务工人员返乡及服务需求增加影响,1月份家政服务、宠物服务、车辆修理与保养、美发等价格均有上涨,涨幅在3.8%至5.6%之间。
伴随着宏观经济企稳复苏、供求关系基本恢复稳定、内需逐步回暖走强,会带来消费动能快速释放、商品和服务需求价格走高、CPI中枢尤其是核心CPI中枢整体有望修复抬升。
3.PPI同比下降0.8%,降幅进一步扩大中
3.1 主要数据
1月PPI同比下降0.8%,环比下降0.4%。其中,生产资料价格下降1.4%,环比下降0.5%;生活资料价格上涨1.5%,环比下降0.3%。
3.2 受国内外多重因素影响,同环比持续下降中
1月份,受国际原油价格波动和国内煤炭价格下行等因素影响,工业品价格整体继续下降。
从环比看,PPI下降0.4%,降幅比上月收窄0.1个百分点。其中,生产资料价格下降0.5%,降幅收窄0.1个百分点;生活资料价格下降0.3%,降幅扩大0.1个百分点。输入性因素影响国内石油相关行业价格下行,其中石油和天然气开采业价格下降5.5%,石油煤炭及其他燃料加工业价格下降3.2%,化学原料和化学制品制造业价格下降1.3%。煤炭保供持续发力,煤炭开采和洗选业价格由上月上涨0.8%转为下降0.5%。钢材市场预期向好,黑色金属冶炼和压延加工业价格上涨1.5%,涨幅扩大1.1个百分点。此外,农副食品加工业价格下降1.4%,计算机通信和其他电子设备制造业价格下降1.2%,纺织业价格下降0.7%;有色金属冶炼和压延加工业价格持平。
从同比看,PPI下降0.8%,降幅比上月扩大0.1个百分点。其中,生产资料价格下降1.4%,降幅与上月相同;生活资料价格上涨1.5%,涨幅回落0.3个百分点。调查的40个工业行业大类中,价格下降的有15个,与上月相同。主要行业中,黑色金属冶炼和压延加工业价格下降11.7%,降幅收窄3.0个百分点;化学原料和化学制品制造业价格下降5.1%,降幅与上月相同;有色金属冶炼和压延加工业价格下降4.4%,降幅扩大0.8个百分点;纺织业价格下降3.0%,降幅扩大0.9个百分点。此外,石油煤炭及其他燃料加工业价格上涨6.2%,涨幅回落3.9个百分点;石油和天然气开采业价格上涨5.3%,涨幅回落9.1个百分点;煤炭开采和洗选业价格由上月下降2.7%转为上涨0.4%。
展望后市,国内需求回暖,基建建筑维持较高景气度,房地产企稳回暖,有望带动PPI同比改善。同时全球需求放缓,海外金融环境继续偏紧,对大宗商品价格前景构成一定限制;加之去年基数继续偏高。预计今年PPI同比低位运行。
4. 三大指数企稳回升,重回扩张区间
4.1主要数据
1月份,制造业PMI指数为50.1%,比上月上涨3.1个百分点;非制造PMI指数为54.4%,比上月上涨12.8个百分点;综合PMI产出指数为52.9%,比上月上涨10.3个百分点,大幅上涨至临界点。
4.2 制造业产需回暖,服务业由降转升
1月份,随着疫情防控转入新阶段,生产生活秩序逐步恢复,制造业PMI升至50.1%,重返扩张区间。其中生产指数和新订单指数分别为49.8%和50.9%,高于上月5.2个和7个百分点。
分行业看,农副食品加工、医药、通用设备、铁路船舶航空航天设备等9个行业的生产指数和新订单指数均位于扩张区间,其中医药制造业产需增长明显,两个指数均升至65%以上高位景气区间。制造业21个细分行业PMI中,有18个较上月上升,其中11个高于50%,显示大部分制造业细分行业有稳步回升趋势,经济恢复的联动性较好。
从企业规模看,大、中、小型企业PMI分别为52.3%、48.6%和47.2%,分别比上月高出4个、2.2个和2.5个百分点,各规模企业景气水平均有所回升。调查结果显示,大、中、小型企业中反映劳动力供应不足的比重均低于11%,较上月明显下降,员工短缺制约生产的情况有所缓解。
非制造业方面,服务业商务活动指数为54%,结束连续6个月回落走势,升至扩张区间。在调查的21个行业中,有15个位于扩张区间,其中铁路运输、航空运输、邮政等行业商务活动指数位于60%以上高位景气区间。前期受疫情影响较大的零售、住宿、餐饮等行业商务活动指数均高于上月24个百分点以上,重返扩张区间,表明居民消费意愿明显增强,市场活跃度回升。
综合来看,中国经济开始展现较强的底部回升态势。随着优化疫情防控各项措施有序实施,持续推动稳经济一揽子政策和接续措施全面落地生效,各部门、各地区正抓住窗口期巩固和拓展经济运行回升势头,预计2023年PMI均值将抬升,稳步改善态势将更加确定。
5. 1月M2同比增长12.6%,创下近6年新高
5.1 主要数据
1月,M1规模为65.52万亿元,同比增长6.7%,上月数值为3.7%。
1月,M2规模为273.81万亿元,同比增长12.6%,上月数值为11.8%。
5.2 单位活期存款增长提高M1规模,M1与M2剪刀差有所收窄
1月末,M1规模65.52万亿元,同比增速分别比上月末和上年同期高3个和8.6个百分点。M2规模为273.81万亿元,同比增速分别比上月末和上年同期高0.8个和2.8个百分点。M0规模11.46万亿元,同比增长7.9%。当月净投放现金9971亿元。
M1规模的增长与单位活期存款有关,占M1的比重超过80%的单位活期存款,其增速由去年12月的1.9%提高至今年1月的6.5%,同期M0增速较上月大幅回落7.4个百分点。单位活期存款增速明显回升原因有二:一是春节错位是主要原因,企业在去年1月集中发放薪酬、年终等,使大量单位活期存款会向个人存款转移,造成2022年1月M1减少较多、基数偏低,加上2023年春节在1月下旬,受春节扰动影响更小,导致2023年1月单位活期存款增速大幅飙升。二是随着多地疫情快速过峰,企业生产活动恢复,现金流趋于改善,也有利于M1增速提高。
M2同比增长创下近6年来的新高,原因主要有四:一是本月信贷扩张加快导致贷款创造存款的信用货币创造提速,对M2增速回升形成有力支撑。二是近期央行加大基础货币投放,经过货币乘数效应的数倍放大,也是M2增速回升主要推动力量。三是2023年翘尾因素月均值较2022年提高0.7个百分点,也有利于M2增速提升。四是本月财政存款同比增加979亿元、环比增加17685亿元,不有利于阶段性增加同时段银行体系存款,对M2形成一定拖累。
M1与M2增速剪刀差较上月收窄2.2个百分点,由上月的-8.1%收窄至-5.9%,反映出宽货币向宽信用的转化有所加快,也预示着实体经济或持续恢复。
6. 社融增量环比大增4.67万亿,存量增速仍处低位
6.1 主要数据
1月份社会融资规模增量为5.98万亿元,比上年同期少0.19万亿元,较上月增加4.67万亿元,同比虽有所减少但大幅高于近五年历史同期均值水平,也高于市场一致预期,仍属于超预期的天量规模。社会融资规模存量为350.93万亿元,同比增长9.4%,较12月同比增速环比回落0.2个百分点。
6.2 新增人民币贷款接连上升,中长期贷款“挑大梁”
从新增社融的结构来看,1月社会融资规模增量为5.98万亿元,比上年同期少1959亿元。其中,对实体经济发放的人民币贷款增加4.93万亿元,同比多增7308亿元;对实体经济发放的外币贷款折合人民币减少131亿元,同比多减1162亿元;委托贷款增加584亿元,同比多增156亿元;信托贷款减少62亿元,同比少减618亿元;未贴现的银行承兑汇票增加2963亿元,同比少增1770亿元;企业债券净融资1486亿元,同比少4352亿元;政府债券净融资4140亿元,同比少1886亿元;非金融企业境内股票融资964亿元,同比少475亿元。
从信贷结构看,企业部门的信贷需求强于居民部门。数据显示,1月份,住户贷款增加2572亿元,其中,短期贷款增加341亿元,中长期贷款增加2231亿元;企(事)业单位贷款增加4.68万亿元,其中,短期贷款增加1.51万亿元,中长期贷款增加3.5万亿元,票据融资减少4127亿元;非银行业金融机构贷款减少585亿元。
企业中长期贷款继续为1月信贷数据“挑大梁”。1月企业中长期贷款需求继续改善,或受政策支持和基建发力等因素影响。基建方面,今年专项债发行节奏继续前置,超过去年同期。基建的配套融资需求继续对年初企业中长期贷款形成支撑。制造业方面,政策继续发力叠加今年企业预期快速修复,企业内生融资需求开始回升。
1月信贷社融全面走强,充分反映出前期政策落地见效与企业预期的好转,经济运行向好趋势得到巩固。展望后续,随着疫情等扰动因素消退叠加政策持续加力,一季度宽信用或将持续发力,但要注意居民消费和投资意愿不足,居民在消费端及地产端的扩表或将成为全年经济的“压舱石”。
(以下无正文)
评论