数字和成绩源自科技创新

Connor 币安全球站 2022-10-08 101 0

陈青 郭旭亮 杨军

截至9月26日,川庆钻探长庆固井公司的作业量已突破8000井次大关,同比增长24.9%,固井质量合格率保持100%,创近3年同期最好施工纪录。

作为川庆钻探保障长庆油田增储上产的主力军,长庆固井2008年重组以来,相继形成了一批富有特色的关键技术、管理经验和生产组织模式,市场占有率稳居第一,并在效益易受市场降价和原材料涨价挤压的情况下,连续14年保持盈利。

数字和成绩的背后,是这家公司坚持科技创新,不断激发新动能的坚实步伐。

找准突破口,推动技术创新

近年来,长庆油田基础市场进一步开放,油田开发模式不断调整,社会服务资源持续过剩。

工程技术服务是技术密集型行业,没有“撒手锏”技术,处处受人掣肘。因此,要想有活干,就必须通过技术创新提高作业质量、降低生产成本,助力油田实现开发效益最大化!

“业务部门要发挥主观能动性,以服务保障油气发展为使命,主动思考如何开展科技创新工作。”长庆固井公司总经理、党委副书记袁卓强调,转变思想观念,锚定公司发展定位和目标,加快实施“市场领先、创新驱动、人才强企、数字赋能”四大发展战略,全面提升发展质效。

制定“卡脖子”技术攻关清单;研究适合区域特性的新体系、新配方、新工具;精细“一井一策”“一段一法”固井设计;联合高校、科研院所开展套管水泥环力学性能等基础理论和瓶颈技术研究;探索长庆页岩油、致密气、储气库、老油田二次固井等重点技术……

“我们每个月不定期与长庆油田相关处室,开展技术交流与业务对接,制定质量提升措施,破解技术难题。”工程技术科科长邢鹏举说,近5年,公司立足生产实际,累计承担科技项目170多项,获得局级及以上科技奖项18项。

随着长水平段水平井、盐下高含硫井、储气库井等固井新工艺及防倒浮浮箍等新工具的推广应用。目前,长庆固井公司入井材料、流体质量合格率保持100%,固井质量一次合格率和水平段平均固井优质率,分别达到99.8%和90%以上,非生产时效控制在1%以内,施工成本明显降低。

展开全文

2021年,长庆固井成功开发了高强韧性、低密高强水泥浆体系,攻克了低压易漏窄间隙、长水平段固井等超常规技术难题,在华H90-3井和靖51-29H1井,成功创造了5060米和5256米亚洲陆上最长油井和气井水平段固井纪录。

“技术创新产生了良性循环,近两年,我们的市场占有率平均每年增长2个百分点,并成功挺进海外固井和海峡能源外部市场。”市场与生产协调科副科长杨少锋说,随着技术品牌含“金量”的提升,今年1~9月,二次固井工作量逆势上涨,同比增加54.9%。

找准发力点,加快“数智”转型

走进固井作业远程指导智能支持中心(EISC),沉浸式液晶屏上全景展示的声、像、图、数据曲线,让人仿佛置身油田施工现场。

“专家们在这里通过远程连线、数据跟踪、网络视频等,就可以实时、精准、有效地指导解决几百公里外固井现场90%以上的‘疑难杂症’。”

9月23日,长庆固井工艺技术研究所副所长李志刚告诉记者,EISC支持中心是公司数字化转型、智能化发展的重点落地项目,今年5月投用后,重点井、疑难复杂井的固井质量稳步上升。

固井成本高昂、工艺复杂,影响因素多。面对“深、低、海、非”勘探开发新形势,优化完善固井工艺,需要对施工作业产生的大量数据资料进行分析处理。

9月初,长庆固井第二工程项目部依托一体化固井平台,采用一键式自动化固井,安全顺利完成了陇东合H32-2井表层施工任务。期间,固井仪表车上的专用采集端,将施工数据实时传回总部数据库;自动化水泥车配备的视频设备,对施工动态进行了全方位监控。

“这套功能先进的系统,已成为该项目部的‘明星装备’。”装备科主管高亚宁说,传回的数据通过大数据中心进行分级分类,各生产单位根据需要可以随时提取,为生产经营提供指导。数据,正在转变为生产要素。

“对各个关键环节进行快速感知、监测、预警、处置和分析,从根本上改变了传统的安全管理模式。”质量安全环保监督站站长任斐认为,信息化与固井业务的深度融合,驱动了长庆固井向新型工业化转型。

找准落脚点,激活人才“引擎”

随着固井生产组织模式的改变,加快人才培养,提升员工综合素质成为重中之重。

近年来,长庆固井通过送外培训、开展“固井技术讲座”等,不断提高技术队伍掌握前沿技术、应急处置固井施工异常情况等能力,并通过项目“揭榜挂帅”,激发科技人员的创新活力。

此外,这个公司还在固井工艺技术研究所成立了“技术人才交流中心”,采取管理部门和项目部“双管”模式,建立了一线工程技术人员与科技研发人员的交流机制,强化了创新成果的实战性。

目前,长庆固井公司每5名员工中,就有一名工程技术人员,培养出甘肃省“工人发明之星”梅明佳、局级劳模魏周胜、“草根发明家”杨天荣、固井“状元”刘文飞等一批技术技能人才。

“科研成果在市场创造了利润,研发团队就会得到‘真金白银’的奖励。”在创新创效激励方面,长庆固井同样下足了工夫:专门设置了技术创新奖、技术论文奖和技术人才奖,“技术突出贡献者”的奖金是公司级劳模的4倍。

好的科研体制机制促进了成果有效转化,更激发了科研人员潜心研究的积极性。

近5年,这家公司深井固井工艺技术、固井新材料及工作液、固井工具及智能化固井等4支科技创新团队,成功突破了一批制约主营业务高质量发展的重大技术瓶颈,打造出天然气水平井段固井技术、整体式弹性扶正器、玻璃微珠水泥浆体系等66项具有自身特色的固井技术利器,获得了9项发明专利。

2020年,长庆固井参与研发的《自动化固井技术装备提升固井质量与作业效率》项目,成功入选中国石油十大科技进展。

“在重点项目中,我们的科技进步贡献率已达到60%以上。”该公司党委书记、副总经理张明力说,这得益于公司持续加大研发经费投入,积极营造良好科技创新环境。

据悉,长庆固井每年投入的科研经费占到产值的2%以上,并以科技项目为载体,搭建了开放的研发平台,先后与西南石油大学、中国建筑材料科学研究院等7所科研院所合作攻关,取得12项创新成果,解决了一批基础性、瓶颈技术难题,综合实力跃居国内同行业前列。

举目千山绿,新程好扬帆。面对更加复杂的市场竞争,长庆固井将继续推进科技创新,增强高质量发展核心动能。

编辑:王琳琳

校对:蒋伊湉

审核:王勇 卢向前

智库观点|三管齐下,数字赋能助力工程管控新突破

小小盘根盒的大效应 ——中国石油技能领军人才赴企业办实事见闻

独家视频展播/凌晨三时,酣睡的人们看不到这里正在上演的精彩

一企一策干实事解难题,东北线专家团专为生产一线诊断

评论